跳到主要內容

行(kiânn)/易玄

攝影|易玄

文|易玄


「行(閩南語音:kiânn)」,是人類最古老也最直接的移動方式,更是構成白沙屯進香的重要元素之一。透過雙腳踏在這條來回三、四百公里的路上,感受這片土地帶給我們最真誠的反饋。

2023癸卯年,媽祖選擇睽違近十年來較於罕見的農曆正月。原本心想,正月出發相較於熾熱的五月份,以及天氣不穩定的三、四月,或許能輕鬆愜意許多。參考2017年的進香路線後(今年去程行程及日期與2017年較為類似),做足準備,剩下的就是等待出發的那日。不過事後證明,夜晚寒氣與日夜溫差,實也讓人吃不消。

病毒肆虐的第三年,疫情逐漸融入你我生活,作為應是今年最早、也算大型活動的指標,出發前仍是有些擔心,但這些煩惱在出發當日抵達白沙屯便完全拋諸腦後,映入眼簾的是堪比以往的人潮或更盛。一月的寒風在熱情群眾下,似乎也沒有那麼冷冽了。

待媽祖合轎後(山邊媽祖巡視庄內後,前往與白沙屯媽祖共乘鑾轎南下進香),走在人潮簇擁的台一線上,或許是爆量的人潮讓沿路補給站一度出現「清檯」。飢餓狀態讓血糖降低,加上年復一年的「劫緣」慘況,隨之而來的便是滿滿的躁動情緒。心想著:「怎麼連一口水都『拿』不到,一定都是被一日香客拿走了。」諸如此類的抱怨。

過了新埔,來到漸有商業聚集的通霄鎮。在超商排隊時,看到原來有這麼多香燈腳都跟我一樣飢寒交迫,不禁反思,早期進香不就是要一路都要靠自己嗎?一個才走幾年的我,何以把路上的補給變得理所當然呢?

攝影|易玄

「時間到咱就行啊~行啊~行啊,為心所愛的人苦行一段,沿路有滿腹的感謝……」這是今年進香途中聽到最貼切、也最吸引我的一首歌——柯大堡的〈隨行〉。

走,說簡單可以很簡單,但如何讓行走變得有意義,而不是像行屍走肉,或許參與徒步進香的香燈腳可以在這漫漫長路自我探索及對話,或與其他香燈腳互動中找出答案。

在資訊爆炸的現代,「跟著媽祖走」似乎變成時下最新興的活動,是年輕人拍照打卡的熱點,是中老年人與朋友組隊參加的聚會。但有多少人真正去瞭解過這份傳統?真正想過什麼是徒步進香?不敢說自己是多資深的香燈腳,但我認為,這個活動也有可能跟流行一樣有起有落,而作為香燈腳的我們,衷心希望這個傳統能永續流傳。

癸卯年回程急行軍,一路上的總總對應著內心的想法,我得出今年的感想——與其把心力放在注意少數人造成的問題,不如好好感受一路上所有美好的人事物,只要秉持能傳達正確態度及觀念,我相信日後都會產生正向循環,有天一定可以從小小的個體,感染周遭的小群體,再擴及到更廣大的團體,讓更多人了解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的精神。


#關於徒步

留言